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孟德维尔提出了一个“蜂巢理论”。孟德维尔的“蜂巢理论”——人类社会就象蜂巢,人就像蜜蜂。蜜蜂为了自己卑贱的冲动和虚荣心去投机钻营,身上充满“败行与恶习”,但就是在如此的恶行中,蜜蜂的私利得到了满足。假定每只蜜蜂都投机钻营,每只蜜蜂的私利都得到满足,最后就实现了所有蜜蜂的公共福利。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每个人的自私行为充满着丑陋,但合拢起来则成了每个人的“极乐世界”。
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穆勒承认牺牲自己利益以增进社会福利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但他认为不正常且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个人利益的牺牲也就减少了由个人利益组成的社会福利,最终必然损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认为以集体名义损害个人利益最终必然导致损害集体本身的利益。他发问道:如果承认为了增进他人幸福而牺牲一个人的幸福是一件好事,那么,为此而牺牲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以至于无数人的幸福就更是好事了。
【思考】集体主义能否通过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来实现?集体主义确认的集体利益优先权会导致对集体利益的否定吗?自我利益牺牲就是对集体利益的损害吗?
【讨论】
孟德维尔的观点仅仅从文字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在现实性上却不具备任何可行性。因为当所有社会成员以“败行和恶习”谋求个人利益时,必然引发剧烈的利益冲突,膨胀的欲望会促使人们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成全自身利益,“公利”当然无从谈起。假定所有的人都利己不损人,“公利”可否实现呢?当然也不可能。在社会利益总是有限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总是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如果人人都抱着利己的动机而行动,结果只能是利己能力超强的人才能得到利益,势必导致有限利益的分配不公,恶德只能带来恶果。相反,只有抛开自私动机,以集体主义利他原则调节人们的行为,相对的利益公正才会实现,“公利”才会成为现实。
穆勒的观点代表了功利主义道德观,确认人类有为别人福利牺牲自己福利的能力,不过他不肯承认这种牺牲自身就是福利。不能够增加福利总量或没有增加这个总量的趋势的牺牲,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认为是白费。诚然,如果一种牺牲纯粹只是牺牲自己,它的确是一种浪费。但集体主义名下的自我牺牲却不是利益的白白流逝,严格地说,它应该是利益的转移,是个人利益向他人或社会的让渡。从总量上看,社会利益不仅仅没有减少,相反,它还可能带来利益总量的增加,因为自我牺牲可以使利益向最需要的人产生位移,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用价值。即便在特殊境遇下出现利益让渡受阻——如一个人舍身抢救落水者却不幸与落水者一起遇难,自我牺牲行为也不是白费,它虽然在物质意义上蒙受了利益损失,在精神意义上却获得了利益丰收,社会的道德精神会因为自我牺牲行为更显高贵。
边沁看到了对集体主义自我牺牲精神的庸俗化理解可能导致的不幸结局,但它的错误则是将庸俗的集体主义与真正的集体主义相混同。其实,真正的集体主义以马克思指称的“真实集体”为基础,与个人利益根本一致,它之所以肯定集体与他人利益优先权,是因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从来不认为牺牲无数人的利益是好事,恰恰相反,它之所以倡导个人利益的适度牺牲,正是为了成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真正的集体主义并不主张个人利益的盲目牺牲,在特殊境遇下,当个人利益远远大于集体利益时,集体主义也认同个人利益的优先权。
(摘自高新华 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训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