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

1、创新信任型教学新理念 即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人际信任、价值信任、人格信任、制度信任等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信任,即促使学生对本教材的内容,教师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环境等的信任,从而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本教研室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坚持提高自身素养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平等互动的原则,将德育课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信任型教学理念不仅仅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同时也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2、“三三制”教学新模式 本课程程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不断深化本课程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并采用“1+1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教学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具体实施中,这种教学模式也称为“三三制教学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 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主要有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调查研究法,还有“五环节”教学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课题项目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法。 “课题项目调查研究法”将师生的“讲、问、议”集合起来。讲是指教师讲清相关基本理论,讲究研究思路和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问”是指鼓励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议”是指加大课下讨论比重,激发学生兴趣,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我们教师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摸索并采用集“听、说、读、写、行”为一体的“五环节”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无疑,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的方法,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不仅能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拓宽教学的时空,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因而,至今全体教师均能较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制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我们在教育厅统一备课会的课件的基础之上,并根据我校2003年制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件,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特点,对其进行了整合,并不断更新。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内容丰富、信息量丰富,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要求、讲授提纲、阅读书目、思考题、影视片观看等方面,是高质量的课件。

(2)制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站。目前本课程的网站建设已经在建设中。

5、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渗透性。主要是向两个方面渗透:一是向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课堂讲授、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运用的时候,均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的现实生活而展开。二是向专业渗透。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就侧重于现实性教育,理论教育相对较少。对经管学院的学生侧重于经济伦理的教育等。这些措施学生的反映就非常良好。

2)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参与性,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因此,我们所有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十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比如,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拿出一部分的时间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制作教学PPT等参与教学活动。

3)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践性,这一点在作业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论学习成绩与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日常操行表现均成为成绩考核的有效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