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没帮塑胶原料是6角5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至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其时,李嘉诚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为了让香港同业能生存下去,李嘉诚毫不犹豫挂帅救业。在他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进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打的厂家。
危难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弦外之音】拯救他人,也就是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