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在大动荡的年代,以书生身份参政,造福社稷。他为人清廉,正直不可。唐德宗生性多疑,疑忌大臣,往往置之死地。他继位当年就杀了宰相刘晏,后来又杀了宰相杨炎、崔宁、窦参。陆贽对德宗的性情深有了解,所以行事廉慎,小心翼翼。
陆贽的清廉连德宗都觉得太过了。陆贽为母守孝期间,各地藩镇纷纷赠钱达几百万,巴结这位“内相”,德宗都觉得“于情可通”,但陆贽什么也不收,结果清贫到只得借住嵩山,乐丰寺的地步。元贞九年,德宗给他一道密旨,有一条说纵然不接受地方官的财物,一些礼品不放收受,否则不通人情。陆贽上状说自己身居高位,应该“深自刻慎”。这种一贯的清廉作风终于有了回报。窦、吴诬陷陆贽收钱财时,德宗根本不信,诬陷不攻自破。
陆贽无论得位时还是失势时都杜绝私交,不树立私党,严于律己。他被贬后,常在家阅读书籍,增加自身的修养和知识。史书称他“居忠州十年,常闭门不出,人无识面者,避谤不著书,习医方”。他深居简出,慎言行,持重清廉,就是不授人以柄。
【弦外之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廉洁不仅仅需要外在制度的约束,更需要自身的内在修养!